强迫症患者的福音
很多人都说自己有强迫症,强迫症似乎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,那么什么是强迫症呢:强迫性神经症(简称强迫症),是以反复的持久的强迫观念或/和强迫动作为主要症状。这些症状出于病人内心的,但不被体验和自愿产生,而是病人不愿意想的。明知是不合理,但不能摆脱,使病人感到痛苦,与其本人的人格格格不入。
强迫现象:几乎所有的人可能都经历过强迫现象:比如有时会有一首歌老在脑海里响起,或者出门后总在担心屋门是否忘记锁了?煤气是不是没关好?甚至会因此回家检查。儿童、少年也会出现强迫现象,比如儿童在马路上行走时,走4步必须跳1步才能继续向前走等。可以说人人都可能会有强迫现象,如果一般来说这种强迫现象程度轻微,、持续时间短,不引起严重焦虑等情绪障碍的话,就是一种正常的表现。
有图为证:想不想把那根电话线揪过来,把文件夹翻过来,更新强迫症,充电强迫症等等。
下面来进行一个强迫症小测试吧:
1.头脑中总有不必要的想法或字句盘旋;
2.忘性大;
3.担心自己的衣饰不整齐及仪态不端正;
4.感到难以完成任务;
5.做事必须做得很慢以保证做得正确;
6.做事必须反复检查;
7.难以作出决定;
8.反复想些无意义的事;
9.注意力不能集中;
10.必须反复洗手,点数目;
11.反复做毫无意义的仪式动作;
12.常怀疑被污染;
13.总担心亲人,做无意义的联想;
14. 出现不可控制的对立思维、观念。
评分方法
根据你最近两周情况给上面各条目打分,评分标准分为5级:没有症状为0分;症状很轻为1分;症状中等为2分;症状偏重为3分;症状严重为4分。再将各条目的分值相加,根据我国正常值标准,总分若超过20分,应考虑有强迫症的可能。 家庭教育
国外研究发现,强迫症患者与其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过分严格、刻板及追求完美无缺的生活模式有着重大关系。
大约有50%的强迫症患者父母有过分的要求秩序和检查等行为。对儿童的教育不当,如过分苛求,对生活制度的过于刻板要求,使他们遇事谨小慎微,优柔寡断,过分琐碎细致,无论做什么都务求一丝不苟,十全十美,事前反复推敲,事后后悔自责。在与人交往中过分严肃、古板、固执。 在生活上过分强求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和卫生情况,一切均要求井井有条,甚至书橱内的书、抽屉内的物品、衣柜里的衣服都要求排列整齐有序,干干净净。为此经常需花费大量的时间整理,而影响其他工作的完成和个人的休息。
此外,被家庭忽视对儿童来说也是一种消极因素。被忽视的儿童,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更多的漠视与拒绝,在这种环境下,孩子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赞许,在做事情中对自己要求很高,继而会表现在其行为上,出现反复思考、反复检查等强迫症状。
性格缺陷
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病前具有强迫性格缺陷者比例很高,几乎占一半。受强迫症困扰的当事人会有完美主义倾向,这样的人格素质在病因中起重要作用。他们在个性上具有拘谨小心,胆小怕事,优柔寡断,固执刻板,循规蹈矩,对自己估价过低,不喜欢标新立异,缺乏独立创新精神,因此社会适应性较差,人际关系困难,最终这种性格特征将发展成为强迫症。
生活中的不良刺激
强迫症之所以会发生,还因为有一些挫折事件诱发。如果一个人一生很顺利,也不会得强迫症。
应对强迫症
主动暴露于“恐惧”情境中
强迫自己逐渐甩掉“强迫心魔”
通常,由于强迫症患者不放心(焦虑)和诸如水龙头、电源、煤气、窗户、门等中性事物多次匹配,从而建立了条件反射。对于强迫行为,比如患者的不放心每次都因其反复检查(强迫行为)而获得缓解。从行为机制上来说,这种反复检查的行为就获得了强化。为了安心,检查行为也就越来越多,程序越来越复杂,行为模式越来越刻板化。可以说,强迫症患者的不放心以及强迫检查行为都是一个习得的过程。
针对这种条件反射的焦虑,可通过暴露治疗来处理。即让患者暴露在这些情境中,不采取回避或其他降低焦虑的行为,经过相当长时间焦虑就会自然缓解,由此中性事物与焦虑之间的联结也就被打断了。
在强迫症的治疗上,首先,应帮助患者面对害怕、担心的对象(包括情境和想法),即暴露。接下来,阻止患者出现相应的对抗行为,如仪式性动作,即忍住不做任何检查,让自己的不安自然缓解。尽管短期内患者会产生焦虑症状,但随着时间延长及不断重复暴露于触发情境中,患者焦虑症状会逐渐减轻,直至强迫症状最后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