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30日下午,由我校教师教育研究院、教育学院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三期“吉林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系列论坛”以视频会议的形式成功举办。
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受邀进行了以《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、实施关键与哲学展开》为主题的讲座。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劳动教育专业委员会联络员、我校教育学院马凯副教授主持。辽宁大学、武汉大学、南京师范大学、广西师范大学、河南科技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、河北工程大学、西北大学、河北大学等各地高校的部分师生、我校部分师生以及吉林省劳动教育发展共同体教师250多人参加了论坛。
卢晓东基于当今智能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,分别对劳动教育的四个要素、大学劳动教育的课程框架、服务性劳动教育与服务学习、“间断”和“考虑”:劳动教育的关键这四个主题进行分享。首先,他从生产劳动的传统三要素中衍生出劳动教育的四要素:手、脑、真实现象和工具。劳动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提高生产率,而是促进手脑的协调发展,促进个人在不同分工环节,不同工种之间不断改变。工具是劳动的第三要素,劳动教育本身应该是上手的。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和高等教育中,对不同劳动工具的上手领会是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最需要关注的因素。劳动教育要直接面向现象,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。接着,他按照显性和隐性课程两元划分,同时考虑学校、社会和家庭三种场域,确定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,这一框架是学校的顶层设计。另外,他针对服务性劳动和服务性学习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。最后,他基于哲学角度,从间断、沉思、考虑等层面阐述了“如何认识我自己”。同时,卢晓东还耐心地回答了参会师生在劳动教育学习、实践、研究中的疑问。
最后,马凯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,并针对讲座内容提出自己关于服务性劳动的看法,认为服务性劳动不只是一种劳动类型,更是我们今后面对社会的工具。
本次论坛探讨了大学劳动教育发展的学术前沿,为未来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哲学的思路与方向。值得全体劳动教育同仁思考、学习。